〔第四十三章〕(6/7)
作品:《亮剑》,少存些遗憾。
唉,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读读书,活得稀里糊涂,不明不白的。他记得赵刚劝过他多次,还手书了一副条幅送他: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回来再读书。据说这是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赵刚对这位不好学习的老战友很是恨铁不成钢,而爱好以大老粗自居的李云龙很不认为然,这条幅早就不知被扔到哪里往了。
想到这里,李云龙轻轻笑了起来,每个人回想一生,谁能没有遗憾呢?当初要不是参加了红军,他李云龙守着家里的两亩薄地,还不是腚朝天地在土里刨食?也许到老逝世也不会走出大别山一步,那时他不知道自己是住在一个圆形的地球上,还认为大地像块揉面用的案板平平的一块,而远远的省城便是大地的中心。真傻得可以。他第一次见到飞机是反围剿时,国民党那老掉牙的双翼飞机,在飞机的俯冲扫射中,他傻呆呆地站在那里问:“班长,这大鸟儿上咋有人呢?”
如今回想往事,他忽然创造自己这一辈子净碰上文化人了,要没这些有学问的人,他还不定傻成什么样呢。他碰上的第一个文化人是他当营长时的营教导员朱玉成。李云龙和他相处了很短一段时间,朱玉成绩就义了。李云龙明确地记得他是翻越夹金山时滑下山涧就义的。那天气象很晴朗,映进眼帘的色彩也很壮丽,蓝色的天空,白色的雪山,漫山遍野的红军部队,宣传队的女兵们站在没膝深的雪里打着快板鼓动着士气,山上山下红旗翻卷,朱玉成在李云龙身边随口吟出几句古诗,让李云龙至今记忆犹新: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往,
往时雪满天山路。
朱玉成话音没落,脚下一滑,人就像断线的鹞子一样向深涧飘落下往……唉,打下这个山河可真不轻易,逝世了多少人哪,这个朱玉成要是能活下来,1955年至少授个中将。他也是从大别山深处走出来的。大别山啊,当初黄麻暴动,几十万大别山子弟参加红军,如今还有多少?1955年授衔,来自大别山的将军有293名。这些幸存者成了将军,可谁能忘了那倒在战场上的几十万大别山子弟?落叶回根,该回往啦。一别故乡40年,故乡的一切恍如昨日,远远地他似乎看见黑紫色的大别山主峰金刚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勾画脱险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古堡,显出一圈雄壮而粗犷的轮廓,故乡的山野渐渐漫起蓝色的雾气,高大的松柏、杨槐、栗树把枝杈刺向苍穹,村、寺庙、水车、关隘都被虚虚幻幻的雾岚所笼罩……魂回故土,应当是最俏丽的人生终极,高官和厚禄,甚至大张旗鼓的事业,都不如大自然的赐予来得温馨。魂回故土,是他晚年梦寐以求的梦境。几十万大别山子弟都回往了,他当然也要回往,那是故乡。有多少次,他在《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上寻找着故乡……北岭之在湖北河南间者,曰大别山脉,为江淮间一大分水岭,即周秦之冥也。今凿山通道七十余里,平汉铁路通过之。西起湖北应山县,东至河南商城,罗田至安徽霍邱,霍山诸县之间。旧于关上设关隘十三……自古南北战斗,恒以此为重险。沧海横流,血肉横飞,方显出好汉本质,当年万源守卫战,敌军在不到30华里的地面上,应用兵力竟达90个团,数目十倍于红军,谁能记清当时打了多少次恶仗?天天要就义多少人?他却是未几的幸存者之一。而眼前,一切都沉静了,流逝了。那惊心动魄的枪声,那撕心裂肺的呐喊,那哀哀欲尽的咒骂和**,那散乱遍野的残肢断骨和头颅,那千疮百孔仍迎风飘扬的军旗,都沉静了,流逝了,无影无踪了,如同做了一场梦……
李云龙睁开眼,他听到了汽车的刹车声和沉重混乱的脚步声。他从茶几上拿起了手枪,创造大门外有几个端着***的战士正警惕翼翼地探出身子。“啪!”李云龙手里的枪响了,子弹从一个战士的左耳边擦过,战士们立即闪在大门两侧。李云龙厉声喝道:“马天生,你可以进来,我说过,不要让战士们进来,警惕我的枪走火!”
马天生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你们都退到院子外面,没有我的命令不许进来。李云龙,我进来了。”马天生面无惧色地走进客厅。
李云龙满足地笑道:“马天生,敢在我的枪口下走进来,你还算条汉子,坐吧。”
马天生在面对李云龙的沙发上坐下来,不动声色地答复:“承蒙褒奖,这是你李云龙第一次夸奖我。可我并不感到荣幸,你该知道,一个**员是不怕逝世的。”
李云龙皱皱眉头,有些不耐心肠说:“又来了,我说马天生呀,你咋像演戏的?翻来覆往就这么几句台词?你我好歹共事一场,如今我要走了,你能不能不说那些套话?”
“这就是你我之间的分歧,由于政治观点南辕北辙,你对毛**的革命路线到现在还采用反抗的手段,你怎么能听懂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语言呢?李云龙,你走得太远了,我劝你放下那支枪,这才有前途。”
李云龙冷笑道:“军人没有交出兵器的习惯,除非他逝世了。说到前途,你可想错了,我从来没有打算给自己留条前途,所以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亮剑 最新章节〔第四十三章〕,网址:https://www.v377.net/247_2479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