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数学神童”(1/2)
作品:《学霸的学习系统》“久仰大名,最近这一两年数学界可一直都在传你的名字。”>
当赵贤才来到加州大学,见到眼前这位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来德的华裔数学家后,还没等他开口说什么,陶哲轩便是率先说道。>
陶哲轩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数学神童”,而且知名度那么高,与他小时候坐火箭一般的升学速度有关。>
他是于1975年7月17日出生的,仅在两岁的时候,他就被父母发现了其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并在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
然而,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于他母亲的指导,使得他自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
在他5岁的时候,当他被父母送到离家两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时,一入学他就进了二年级,而且当时二年级的他,数学课还是五年级的。>
两年后,已经7岁的小陶哲轩便开始自学微积分,并且他小学校长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动说服了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他每天去该校听中学数学课。>
当小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并经过一年的适应后,他用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也正是此期间,10岁、11岁和12岁的陶哲轩参加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了铜牌、银牌、金牌。>
当他长到14岁的时候,便正式进入了他中学时去听课的弗林德斯大学。>
16岁时获得了弗林德斯大学荣誉理科学位。>
17岁时获得了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同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沃尔夫奖获得者埃利亚斯·施泰因。>
21岁时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24岁时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
如此神速的升学速度,而且还不是那种方仲永式的人物,更是在31岁时拿到了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小时候被成为“数学神童”也就完全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了。>
不过在听陶哲轩说完之后,赵贤才倒是没想到,这位应该并没有在国内待过多长时间的华裔,居然还会说这些客套话。>
其实,陶哲轩所说的这些在他自己看来,的确算不上什么客套话。>
因为近两年的国际数学界的确如他刚刚所说的那般,不管是华国国内,还是美国,亦或者是欧洲,到处都在流传着赵贤才的名字。>
而且相比于他那“数学神童”的夸张升学速度,赵贤才的童年虽然平平无奇,但他仅仅花了三四年就从一名华国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百万年薪聘请的正教授。>
这经历,可比他传奇多了。>
还有一点便是在赵贤才之前解决埃尔德什等差数列猜想前几个月的时候,陶哲轩也解决了一个关于埃尔德什所提出的猜想。>
在2015年9月17号的时候,陶哲轩宣布他证明了保罗·埃尔德什在1932年提出的埃尔德什差异问题存在,这也是一个困扰学术界80多年的问题。>
所谓埃尔德什差异问题,是围绕着只包含1和-1的无穷数列性质进行探讨的,这类数列中的模型能够通过创建有限子序列进行测度。>
用英国数学家恩里科·斯卡拉斯的通俗解释来说,就是假如你有一个由1和-1组成的数列和常数c,你要寻找到一个足够长的有限数列,使这一数列的总和大于常数c。>
这个问题的答桉对于有些数列来说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在只有1的数列中,把各项加起来一定能得到任意大的数,自然就能使得这一数列的总和大于常数c。>
而对于(-1,1,-1,1,-1,1,...)这样的无限数列来说,想要找到一个各项之和大于2,且间隔固定的子数列,只需要取第二位和第四位就行;想要找到各项之和大于4的子数列,取第二位、第四位、第六位、第八位就行。>
所以无论多大的数,在这个数列中都能找到加起来等于这个数的子数列,自然就能找到大于常数c的子数列。>
不过埃尔德什的猜想却是说,无论这些正负1怎么排,“都能找到一个足够长但有限的子数列,使该子数列的总和大于常数c”这个结论都成立。>
虽然和许多数论问题一样,埃尔德什差异问题描述起来很简单,只要知道数列这个概念,就算是小学生,恐怕都能听懂这个问题的描述。>
但是,想要证明这个猜想,难度却是很大的。>
从埃尔德什1932年提出这个问题开始,直到他1996年去世的时候,都没能看到这一问题的证明。>
不过,陶哲轩和赵贤才两人虽然都解决了埃尔德什提出的不同猜想。>
但他们一个在解决埃尔德什差异问题这个猜想的时候,已经四十了,而另一个在解决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学霸的学习系统 最新章节第二百八十五章 “数学神童”,网址:https://www.v377.net/415_41518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