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民贵君轻(2/3)
作品:《儒道读书人》文院的时候,谁有带东西进来,本官早已心中有数,你们以为就凭你们那些小手段,就可以瞒过本官的搜查么?本官这是欲擒故纵!”>
监考得意洋洋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位考生,你是自己滚出文院,还是本官助你一臂之力呢?”>
“大人在说什么?学生不懂……”>
“你的袖子里,敢不敢翻出来让我看看?”>
“这……大……大人……学生一时糊涂,学生今后再也不敢了,求求你……”>
“来人啊!将这考生给我轰了出去!”>
“大人冤枉!我还没开始抄呢!你不能……”>
那考生正欲哀求,就被士兵堵上嘴巴带走了。>
“好厉害的监考,居然一抓一个准!”杜宁心里很是佩服的想道。>
许多考生吓得面色发白,看向监考的表情充满了惊恐。>
“诸位考生,收起你们那些歪心思,就算你们能够欺瞒本官,也难逃众圣的法眼!”监考提高音调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哎……”>
一个学子突然站起来,面向圣庙方向作揖:“学生有错,不该将文章带入考场,心中有愧,放弃科举。”>
然后捂着脸面,十分羞愧的离开。>
杜宁听到自己附近也有考生站起,一边哀叹,一边离开考场。>
科举作弊,这件事要是被抓个现行,文名就毁了。>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读书人来说,文名就是行走天下的通行证,也是最好看的一张“脸”。>
监考路过杜宁考棚的时候,向杜宁这边投来目光。>
杜宁没有理会,甚至没有半点紧张,当作他是空气一般,继续认真答题。>
监考满意点头,快步离去。>
不知不觉,前面十五张的试卷全部答完。>
后面的十五张试卷,考的是默写,也是读书人的记忆力。>
每一张的试卷只有一篇文章的标题,然后就是让考生将这篇文章的全文给默写下来。>
杜宁看了眼题目,是要默写《中庸》的第一篇文章。>
《中庸》的作者是子思,是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乃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也是科举的考题内容之一,杜宁早有读过。>
心念一动之下,文宫中的《中庸》翻开,其中的内容呈现在了脑海里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杜宁继续答题。>
…………>
下午,杜宁默写完了十五张试卷。>
“就算是抄写,也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这县试不仅仅考研脑力,也很考研耐心和体力。”>
杜宁擦了擦汗水,稍作休息之后,拿起了最后的两张试卷。>
最后这两张试卷便是经义,乃科举重中之重,也是无法抄袭的科目,占据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分数。>
经义只有一个题目,却多了一张白纸,是因为担心有的考生文章不够写,所以额外添加。>
文章不在长短,而在其意,在其精。>
杜宁看了眼题目,上面写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
从字面上去理解,大意指的就是百姓是最为重要的,然后是国家,而国君是最为不重要的。>
因此,“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
所谓“社稷”,乃是古代帝王和诸侯建国时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来作为国家的代称。>
杜宁心念一动,文宫中的《孟子》翻到《尽心章句下》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认为人民最为贵重,其次是国家,君王为轻。>
得到百姓认可的人做天子,得到天子认可的人做诸侯,得到诸侯认可的人做大夫。>
诸侯危害社稷的时候,就改立诸侯。>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这便是孟子提出来的思想。>
作为一个拥有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杜宁深知“民”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民”字,代表的是集体。>
这篇经义,便是要让考生以自己的文章,围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阐述自己的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儒道读书人 最新章节第三十章 民贵君轻,网址:https://www.v377.net/401_4012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