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章 千年古城新变化 2(1/2)
作品:《红潮风暴》王润民发现无论是清末还是现代,茶馆茶摊这些地方都不会只卖茶。这类地方都有消闲娱乐,吃饭休息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在消息的集散上,茶馆在旧时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润民在茶摊坐下之后,林誉行就开始和老头搭话,家在直隶的林誉行说的一口好河北话,冒充留刚回来的邯郸人和老头拉起家常来。
一般来讲,这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缺乏信息渠道,对于离家二里地之外的消息往往都不怎么了解。不过对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什么新鲜事,往往都能津津乐道。老头虽然对三个打扮奇怪的年轻人心里有着畏惧感,但是听到林誉行口出方言,心里的紧张和防备也就放下来了。
河北地区的方言还是比较容易听懂的,王润民没有多话,老老实实的听着林誉行和老板说着话,大约的意思是林誉行打听了一下附近有没有租车的地方,老头说,只有车站有几部车,想要用车的话要找车站方面商量。
火车站距离邯郸县城大约四五公里,清末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家是知道的,拿着几个行李箱,走四五里的乡村土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坐车,王润民是举双手赞成的。听他们两个说完了话,王润米操着一口不地道的京腔说道,“老乡这里坐一坐,我有些事情要向你打听打听。”
老头今年四十七岁,原是火车站附近一个村子的农民,家里有两亩地。庚子年的时候,儿子脑袋犯糊涂,跟着义和拳烧香闹事,后来被北洋军驱散。死的人很多,但是他的独子运气很好,自己逃了回来。老头就这一个儿子,眼瞅着受了刺激的儿子打不起精神来,咬了咬牙,把家里上好的水浇地给卖了,用卖地的前给自己的大舅子,邯郸火车站的站活动,为自己的儿子谋了个铁道警察的职位。这个时代,扛了枪的就算有能耐的,虽然铁路警察也不过是拿着一把土枪,但是也算有面子的职分了。
老头的儿子有了外人看来光鲜的工作,在自己舅舅的介绍下又娶了副站的女儿,成了邯郸铁路警察的警,算是邯郸城里的一个人物了。老头借了儿子的势,能在火车站边上开个茶摊,虽然顾客不多,但是因为是独家经营,没有竞争对手,收入居然还算可观。又因为见过些南来北往的人,算是邯郸城里有见识的。
虽然比较畏惧三个人,但是好在基本的见识还有,倒也能正常应对。听了王润民的话,也看出王润民是个领头的,就立即走了过来,打了个小千,叫了声少爷。
王润民和清末的人打的交道不多,尤其没怎么和清末的普通人打过什么交道。从穿越到现在,见过的人要不是留洋的生,就是校的生,还有就是一些旧人和官僚。对待这些人,王润民没什么顾虑,有既定的应对方法,比较直白随便一些。倒是清末的普通百姓,王润民还真没怎么打过什么交道。
王润民对于和清末普通人有交流障碍上是非常担心的。对于王润民来说,清末的普通人于他就像外国人一样,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的习俗习惯,真的很让王润民为难。但是这又是一个他必须面对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从群众中来,你就没办法做到到群众中去。
2014年的时候有一个电视剧,讲的是一个城市的官员到农村去做挂职的村干部,结果闹出很多问题来。这部电视剧王润民也看了,他觉得其中一些东西说的很对,在城市中出生大的人,想要适应农村是很困难的。后来的内容王润民就不太清楚了,但是他知道,在电视剧中的情况要比自己面对的情况好太多了。
现代社会的人,在价值观上有共同的地方,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谋利益,老百姓不是痴呆捏傻之辈,当然会积极拥护。清末这个时代,不把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改变了,你想为老百姓谋利益,让他们支持你,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防范反对,缺乏信息和教育的老百姓有多顽固,这是现代人很难想像的。
王润民觉得很多穿越者,一穿越就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老百姓就深明大义的帮助他,支持他,王润民是不信的。要知道,我党在做农村工作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吃着我党分给他们的粮食,用着我党发给他们的农具,一转身,说要搞建设的时候就跑个精光,那是一点面子也不讲的。我党作为同时代的人,都经常搞不清楚老百姓想什么做什么,在早期的工作中经常出现差错。王润民不觉得自己是超人,对于做老百姓的工作心理负担很大。
这又是王润民下定决心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原因。在他看来,劳动党的党员们,虽然是这个时代的人,但是对于占社会大多数的老百姓是不熟悉不了解的,并不会比他好到哪里去。毕竟这些人大部分是中上层出身,不是地主,就是官僚,要不就是买办家庭,最差也是富农家庭出身的。他们与老百姓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里,要他们办工业农业还好,从他们那里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就是缘木求鱼。
王润民这次到邯郸,检查工作,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是准备扎根到清末中国,好好的调查研究一下清末的社会现状,好好的了解一下清末老百和社会各阶层的所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红潮风暴 最新章节第六九章 千年古城新变化 2,网址:https://www.v377.net/336_3363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