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明月楼失火(2/2)
作品:《画外之音》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的这一声感叹,言下之意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他自己因为没有妄想执著,所以他证明得了,成佛了。>
据说释迦牟尼在悟道成佛时,证得的是“十二因缘法”,这十二因缘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共十二个环节组成,一环扣一环,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用以解释人生事象。若想要免除老死,就应免生,如此反推,断绝一切“无明”,就能通达《心经》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境地。>
按照因缘所生法,在诸法空相的境地里,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凡人因为执着于有我,在智慧里掺杂了种种妄想、分别、执著,因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必须把“我”破掉,才能得到真正的如来智慧。>
佛法认为众生流转六道轮回之苦皆由“十二因缘法”中的“无明”而起,也就是糊涂、愚昧、不通晓真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等等,没有所谓的正知正见,却有无数颠倒梦想,错把虚妄的当作了真实。也就是说,种种颠倒梦想皆因“无明”而起。”>
在佛教里,“无明”是贪、嗔、痴、慢、疑的总称,认为种种欲念都是违背宇宙法则真谛的,不是正知正见,均被视为颠倒梦想,故如梦、幻、泡、影、露、电,不真实,易破灭,易粉碎,易变易,快且短暂,不可能恒常不变。>
我们由此可知,《金刚经》最后的四句偈,本来是讲智慧层面的。简而言之,《金刚经》最后的四句偈,本来讲的是人的内心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偈中的“有为”,是指人的种种欲念的起伏变化,如梦、幻、泡、影、露、电一样变化无常;而与“有为”对应的“无为”,一定程度上是指“无我”的状态,即《金刚经》里说的“如如不动”的内心。>
本章已完成! 画外之音 最新章节第一百零五章 明月楼失火,网址:https://www.v377.net/335_33508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