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难民(1/2)
作品:《兵锋无形》有战争就会有难民,明知对上小鬼子这样的兽类,要是对己方难民不做预先、有效的安排,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数字。
在热南、东北揍小鬼子,吴毅尚且做足准备,遇上人口稠密的沪宁杭地区,当然早在与陈次长初次会面时,便已详细恳谈,并提供可行方案。[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国民政府派系林立,推诿扯皮已成常态,事事揪住陈次长一人不放,难免有强人所难嫌疑,而且不足以成事。
穿越客具备的金手指优势,就在于预先知道许多有用的信息。
陈次长在1936年10月,致电远在德国的黄琪翔,邀其回国抗战一事,应该属于不宜公开的机密。
因为黄琪翔其人,是民国政府通缉要犯,而非公派德国深造。
黄琪翔,生于1898年,字御行,广东梅县人客家人。
先是在北洋政府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学习,并留任该校分队长。
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在东征、南征各个战役中屡立战功,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与独立团团长叶挺并肩战斗,1927年4月荣任有铁军之称的第四军军长。
由于蒋委座、汪院长人等渐渐背离孙中山先生革命方向,黄琪翔与国民党左派领导邓演达等人,创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
因其政治主张既不同于国民党,也有别于**,时人称为“第三党”。
邓演达被蒋委座秘密处决后,黄琪翔接掌“第三党”党务,曾参与并领导“福建事变”,成为国民政府通缉犯,逃亡德国柏林。
要是没有“历史意外”,1937年1月回国至南京,由陈次长向蒋委座推荐,先任中将高级参谋,后改训练总监炮兵监。淞沪会战开始后,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等一系列职务。
遇上变数,陈次长在向蒋委座汇报热南抗战军民利用山区地形抗击强势日寇情况之后,以自己的构想为名,请求利用天目山这道自然屏障,进行有效的防御构筑,既用于抵挡日寇,又能收拢、安置难民。
在实例面前,蒋委座没有拒绝,而且对陈次长推荐的黄琪翔深表赞同,认为此人精通火炮,正是合适人选。
同意了是一回事,真正实行又是另一回事。
安顿难民的储备与设施方面,有宋庆龄、沈九慈、胡泳骐等著名爱国人士的全力支持,加上南京、上海等地颇有影响力的“各界救亡会”、“抗敌后援会”、“难民救济会”,“民先会”等等爱国团体的全力以赴,算是得到很不错的实施。
吴毅作为实际推手,不至于只提供蓝图而不加派现成的有经验人员,热南根据地守备团那些经过实践的干部、战士,就抽调了300多人过来。
比如兴隆肖家沟及附近的肖传亮、肖传贤、李盛锦等人,这可都是家族式武装成员,却舍弃祖宅大批消灭鬼子、进行自力更生生产的好手,山区地带的生产、防御,对于他们来说已不生疏。
翔实图片、应有尽有的缴获纪念品,还有旅长吴毅亲笔开具的作战、生产评价材料,使得这些抗战功臣深得陈次长、黄琪翔、各界爱国人士的器重与信任。
有他们无私的奉献、建议、参与,天目山地区不仅合理选址构筑起不少新村落,而且优先选择易守难攻的隐蔽地带,构建起仓库、学校、工厂、医院、孤儿院。
甚至建起几处山间简易机场,方便一些亟需药品、器械、物资的运送。
特勤旅先期研制出来的部分药品、医疗器械,就是通过空中运输方式优先输送到此,对稳定军心、民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故而鬼子发动偷袭,并使用秘而不宣的细菌威胁之后,沪宁杭逃散难民听说有这么一处避难所,携家带口纷至沓来。
上海前线受伤的将士,往往也都是急送到此进行救治。
近万平方公里的天目山地区,一改地广人稀状况,成为近百万难民、伤员的庇护所,还有难民、伤员陆续赶来。
要不是早早准备,可能慌乱逃命导致死于顾副司令长官协调队枪口下的冤魂,至少得翻几番,甚至更多一些。
可这样一个重要所在的防御体系,相对热南根据地而言,就薄弱得太多了!
蒋委座及多数“国府要员”忌惮共党分子,同样极为排斥“第三党”分子,否则也就不会有处决邓演达、通缉黄琪翔的事。
将黄琪翔拴在陈次长等军政要员身边,来个限制使用可以,放任一隅坐大,而且与国民党左派势力、社会进步势力一起,岂有不防之理?
拨给黄琪翔的兵力,仅陈次长等人利用职权影响组建的一个暂编第6师,其实就是整合天目山所在的苏浙赣地带保安队伍几千人,补充部分京沪警备司令部抽调的部队、装备而成,后期陆续吸收难民组成的几个自卫团,算是有了一个师万余人的规模。
只是忌讳蒋委座及某些“国府”要员们的猜忌,哪怕是陈次长、张治中将军这些明白人,也不敢轻易提供大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兵锋无形 最新章节第三十一章 难民,网址:https://www.v377.net/286_28684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