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L姓先生的自白(2/3)
作品:《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认为,你应该对得起这样的资源和关注,应该经得起更高标准的检验。
如果大家期待我的演技进一步提高,我虚心接受意见,但有一些指责,我不知道应该归于偏见,还是无中生有。一度,“替身”的讨论甚嚣尘上,各种视频截图等证明又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说真的,我也常常希望可以多出一个分身,他和我有一样的外貌身材、一样的脑袋。电视剧是长期、持续性的集体工作,一天拍摄所需的置景、人工等费用有时高达几百万,每个剧组都有预算的考虑,会尽可能抓紧进度。拍摄《麻雀》的时候,剧组分A组、B组同时开工,有时还会分出C组,我总共有一千多场戏,不可能在拍摄时让其他工作组全部停工,等我一个人就位。替身是一个固定工种,剧组会安排他们在试光、走位甚至远景拍摄的环节帮忙“抢”时间,但替身不可能替代演员的表演。实际情况是,往往其他演员已经完成了各自的近景戏份,然后还得陪着我把连接的戏份重拍一遍,我也觉得这样很麻烦大家,但这是客观的需要,所有人都能理解。
原则性的问题我半点儿也不会妥协,比如,我不轧戏。首先,我没有那么充沛的体力在两个剧组间辗转;其次,我是一个心里会装挺多事儿的人,同时拍两部戏,就算经纪人可以和剧组协调好时间档期,我也搞不定自己。每次定下剧本后,我都希望尽快拿到我的部分,而且一定得是纸质的版本,这样我才能随时随地做笔记,记录一些想法。
有时我也感到无奈,好像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当成话题,比如,网上曾有人试图从我团队的几次变更中总结出一些了不得的“娱乐圈内幕”。艺人的工作团队看起来有点儿神秘,但说到底,这只是一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定,许多人员的去留只是正常的岗位转换,就好像车到站了,总有人要先下车。一些同事提出辞职时我也尽力挽留过,无论是感情还是默契,从头开始培养都不容易。但是我尊重他们的决定,也祝福他们有更好的选择,时间一直向前走,变化才是永恒,有相聚,就会有分离,不必太过伤春悲秋。我的性格里有一些矛盾的东西,有的时候心思特别细腻,有的时候反而没心没肺,但并不能因为我的反应和他人的预期不同,就认为这其中一定有不可说的秘密。
有时我会收到公益活动的邀请,也需要做一些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公益活动,并且由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发起。我不希望重蹈一些前辈的覆辙,好心为公益活动出力,却因为活动本身出状况,反而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公益活动号召艺人共同参与,也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事情,然后再引导大家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偶尔我也会有点儿悲观,一个艺人,一个明星,真正能带来多大的影响力呢?很多人往往因为我们的加入,就把严肃的事件当作一条娱乐新闻来看待。但不管活动规模是大还是小,如果“明星效应”可以提醒大家改进一些平时的习惯,增加一些常识,我们就起到了作用。比如“熄灯一小时”提倡减排二氧化碳和节约用电,“春蕾计划”呼吁更多人关注女童的教育权利。媒体会选择怎样的角度来报道,公众会选择怎样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出发点,我都无法强求。我只能尽我所能,如果可以影响到喜欢我的那部分人,即使只能给这个有限的群体一些触动,我也很高兴。
昂贵的一课
To:白色的大牛
为了和你在一起,我花了许多“血汗”,但是拥有你的时间没有超过两个月,亲密接触不超过十个手指头。但这短短的相处,让我一下子清醒,从一个飘忽激昂的真空快速地回到了现实。
非常感谢你。虽然你已不在我身边,但至少我曾经拥有过就好!
我不是那种陷入逆境和困难就无法自拔的性格,但去年的确是诸般不顺。迷雾一般蔓延开的谣言还没消散,我又发生了一次车祸,跑车“大牛”刚到手就和我说了再见,还让我陷入了一场更加头晕目眩的舆论旋涡中。
那辆白色的兰博基尼是我梦寐以求的超级跑车。出事前一共开过不到十次,我还没来得及体验它传说中的速度;复杂的操作界面就像是一台精巧的电动玩具,我还没来得及把每个按钮都按遍;我甚至没来得及给它上正式牌照——在北京这不是立等可取的事情,那张临时牌照让事情又复杂了几分。
撞车的那一瞬间,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以前只听说过别人发生车祸,但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撞上。我完全蒙了,第一个念头只知道“完蛋了”。我开始摸手机,可怎么也找不到。我这才想起来摸脸,看到手上没有血迹,稍稍松了口气。那时我根本没意识到,就在几秒前,我经历了一件大事。即使没有后来的风波,我也感到后怕,谁知道有没有个“万一”呢?
当时附近正在施工,有人走过来敲我的车窗,催我赶快把车开走。他打量了一下车头,又问:“还能不能开啊?”我没意识到他问这句话的缘由,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我能开,我马上走。”启动,再启动,车纹丝不动,我急得心都跳到嗓子眼了,只想尽快把车开到路边的安全带里,但无论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 最新章节第8章 L姓先生的自白,网址:https://www.v377.net/267_267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