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想的工作(2/3)

作品:《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

来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碰上一些衡量优秀的标准,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但如果你只有十岁,怎么可能在学校里就定下了终生的方向呢?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谁能一眼看到头。

我也看到过一些新闻,一些微商或者网红在短时间内就靠做生意发了大财,他们好像也不需要特别的知识积累,也没有付出特别的努力,一切都自然到来,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想说的是,在学校里成绩不拔尖的人,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不应该因此就失去了自信,或者被老师一些暂时的评价打消了希望。

进初中的时候,我是个体育特长生。一位老师看了我的资料就想当然地认为,“特长生嘛,多半都是小混混”。第一次见我父母的时候,他就用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我们以后会经常见面的。”我的父母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只说:“看吧。”那时我刚入学,他完全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性格很乖,连学人家把校服裤腿翻卷起来都不愿意——在我心里那是“坏学生”的做法,和他的想象相去甚远。

我毕业时,那位老师特地来找我道歉,他以为自己很有经验,却在我这儿看走了眼。我很庆幸时间改变了他最初的偏见,但我们还是随处都会遇到类似的评判,一时一刻的标准,单一的价值体系,都充满了武断和主观。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需要真诚的鼓励,多一些换位思考不好吗?

大学我就读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不过念了一年我就去参加“好男儿”比赛了,普通话没能练到真正意义上的字正腔圆。学校的学习有种种遗憾,但我坚信,学习本身不应该只限于某个特定的阶段,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能够成长,更重要的是拥有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后主动寻找渠道,比强制的方式要有效很多。比如现在,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学好外语的愿望特别迫切。眼下没有特别固定完整的时间段上课,但我有很多实践的机会,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取其长就好。

黄头发,黑西装

既然立志当明星,我当然要拥有对得起这个理想的形象。男生的发型是重中之重,从读书期间开始,每天起床后我都要洗了头发才出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染发风潮刚刚兴起,偏巧我天生发色偏黄,老师还一度怀疑我小小年纪就赶时髦,直到把妈妈请到学校说明,才解开了误会。

我在班级里一直属于“行头”比较多的那种“时髦人”,不过既然学校规定穿校服,我最多也就在内搭的T恤上换换花样。参加“好男儿”比赛的时候,选手的造型基本都由造型师安排。不过,时代审美有局限,而且比赛也需要服装夸张些,现在偶尔翻到一些当时沾沾自喜觉得挺帅的造型,我只能皱眉头,说……那都什么呀。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穿上西装时的兴奋。大学一年级时有一个典礼,所有男生都要求穿正装出席。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轮到我了!小时候,每次看爸爸穿上西装都觉得帅到不行,超级偶像刘德华在电影里西装笔挺的潇洒模样也一直是我的向往。

西装是学校统一发的。那时的我完全没概念,哪里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合身,袖子不长就是唯一标准。套上西装,换上自己买的皮鞋,我迫不及待地在楼下走来走去,听皮鞋在地板上“嗒嗒嗒”的声音,心里满是得意,觉得自己像变了个人。

一群男生都是初尝西装的滋味,变着法子摆姿势合影,自以为狂跩酷炫。签约唱片公司后,我的老板无意中看到我们那次的合影,居然评价我“看起来像个不良少年”。我一直为此感到纳闷:虽然实际效果和我们的想象可能有点儿差距,但我毕竟穿着西装,怎么会给别人留下那样的印象?至今都觉得又是不解,又是好笑。

现在穿西装的机会多了,我也享受穿正装的感觉。每次去国外我都特别期待正装打扮,觉得是尝试的好机会,毕竟在国内,要是为了去吃顿饭都特地穿上西装,好像也太过隆重了。

平时出门,一般搭个两三套衣服我就能找到满意的造型,但如果那天运气不好,就怎么都找不到“对”的感觉。杂志是我的灵感来源之一,看到不错的造型我会记在心里,下次出门依样画葫芦试试。外出工作时,我不会把一堆“可穿可不穿”的备选盲目塞进箱子里,而是按照可能出席的场合事先搭配好全套,到时候依次取出就好。

我很喜欢别具风格的小饰品,自己购买之外,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品牌的礼物。有时戴上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别致小玩意儿,人群里独一无二的感觉好极了。为了寻找“独一无二”,在国外买东西时我会有点儿“肆无忌惮”,喜欢的就收,都不看价格。去年查完账后我吓了一跳,花销这么厉害,暗自反省应该更节约一些。身为金牛座,我并不把“节俭”视为最高准则,能够自食其力,能够让自己开心、让周围人一起享受,这才是钱本来的意义。

去国外参加时装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除了能看到最新的时装和饰品,也可以和设计师见面,直接的交流也是一种资源的积累。第一次去时装周的时候我出席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 最新章节第2章 理想的工作,网址:https://www.v377.net/267_267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