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周似回归(1/2)
作品:《我要做明世祖》“商阁老,这……”>
等皇帝撂下话走人后,内阁的几位大臣面面相觑。>
皇帝走了,他们没有了情绪爆发的对象,自然也就冷静了下来。>
在沉默一段时间后,都察院都御史王竑率先对商辂开口。>
作为主管检察的国家最高官员,王竑其实是乐意见到检察权力扩大,延伸到最底下的。>
毕竟权威重了,不仅能体现出皇帝对自身的重视和对吏治的认真,自家也有不少好处。>
名正言顺的权力,谁不喜欢呢?>
倾向于守旧的彭时则是继续反对,“民可,使由之。这是陛下自己对圣人的句读之断,怎么如今,什么都给他包办了呢?若是事事都检,人人都察,岂不是说明朝廷连地方上的县令都信不过?”>
朱见济在给太学编教科书的时候,是很努力的在塞私货,企图把学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人才的。>
所以他“首创”了标点符号,对大量的典籍进行了断句。>
一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语句,朱见济自然是沿用了的,但对于一些句读不同,意义就要变一变的句子,则是在天下士人中引起了不小反应。>
典型的就是彭时刚刚所讲的那句,>
到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读不同,对读书人的冲击是很大的。>
当初在编修的时候,翰林院的学者就跟皇帝大胆的辩论过这话,可惜没能抵得过朱见济的诡辩,加上后者皇权在身,到底是认了——>
朱太祖连孟子都扔出孔庙了,对其人的著作都删改了不少,现在老朱家的皇帝要改一改别的话,谁能抵抗?>
而且这意思一变,反倒是更符合儒家的传统思想了。>
毕竟在如何治理国家上面,中国沿用了很久的儒家方法,也就是“以德治国”。>
不管人心里怎么想的,起码大家嘴上说得都是这样的话,要遇上某些缺心眼的,就容易把这话当成真理。>
而德治,就是儒家扯着嗓子喊了几千年的东西。>
从春秋时期开始,德治跟法治就掐架了不知道多少次,直到后面当官的都成了儒家的人,才慢慢的掌握法律解释权,用儒家思想指导起了法治建设。>
对于真正的儒学家来说,他们是相信“道德能感化一切”这种事的。>
地方上面已经有了乡约、社学这种东西,百姓是可以得到足够教化的。>
再去强化检察,强化管理,那就没有必要了。>
有道德就够了嘛!>
人只要有了足够的教育,就可以变好的!>
“陛下说了,道法并用,况且《唐律疏议》中也讲,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天底下哪有天生的君子?幼儿懵懂无知,都是要教的。”>
商辂捻着胡子说道,“天底下有不服王化的、有不从圣道的……这些人,若是要用道德感化,也不知道要多久。”>
“于官于民,做事断案,以刑法辅之,以检察警之,以判法正之,也是弘扬圣人教化的一种方法。”>
“而且你我,能于天子如何?”>
大明朝的臣子,要真跟皇帝对着干,那得等老朱家的江山社稷要亡了的时候,才能做到呢!>
以如今的皇权专制力度,要皇帝真一犟到底,谁也没有办法。>
还跟一个喜欢较真,又能带着兵马硬刚的皇帝打擂台?>
这不是找死吗?>
“而且广设检察使,管的是滥用职权的官,要是持身清正,何必怕这个?”>
地方上已经有按察司了,再多一些也无妨。>
……>
“周似他们回来了?”>
在经过一番冷战,面对皇帝的“独断专行”,阁臣们到底是没能抵抗住,最后还是认同了朱见济的要求。>
说来说去,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事儿嘛。>
对于任何当官的人来说,他们肯定是不想自己被人盯着,手里的印章被关进笼子的。>
可内阁大臣们不仅仅是普通官僚,他们还是国家中枢的调控者。>
看待事物,不但要看做事如何,还要看对国家整体的影响如何。>
“县”作为郡县制普及以来,中国传统的基层行政单位,于体系中虽小,对地方小民而言,却是极大的。>
县令还能被称之为“百里侯”呢!>
有能力的知县,像朱见济接见过的延安知府孔镛,倚仗手里的诸多权力,一就任地方,便可以平定一方,抚民生息,带兵打仗都不虚的。>
但没能力又贪心的,在一县权力在手后,造成的破坏就很大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要做明世祖 最新章节第355章 周似回归,网址:https://www.v377.net/212_21207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