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沂王那边的消息(1/2)
作品:《我要做明世祖》“这哪里是朕的喜事?”>
“这是天下的喜事!”>
朱见济捧着那沉甸甸的稻谷欢喜不已,扶起了老农后,又是吩咐他们,“把这次结出来的种子尽量收好,朕要把这种新稻种推广到其他地方去。”>
此前的实验已经很严谨了,毕竟朱见济在发现那棵独特的稻子后,便是严格按照单株选择法来进行培育的。>
如今,面前农田已经证明了这种稻子可以稳定的遗传,收获还很不错,他便不想再浪费时间。>
这种早熟的稻子,生长期短,既适合在无霜期短的东北地区种植,也适于在无霜期长的江南地区实行一年两熟。>
一旦它推广出去,便能解决不少人的吃饭问题,让大明的百姓在迎来美洲的高产作物之前,可以多吃两口饭。>
“等再种个一两次,大丰收了,朕就要给他们兑现诺言,为你们赐爵位。”>
朱见济小心的将稻谷放回马冲捧着的托盘上,对那几位老农说道。>
对方差点又感激的跪下去。>
小皇帝心情很好的轻笑出声,让管理皇庄的马冲干儿子预备好相应事务。>
“稻谷种植需要不少水源,这次结出的种子一部分放到京西郊那边,一部分分去江浙之地,让年富他们安排试种,慢慢铺开。”>
“记得将这次育种的过程都抄录成册,分发给他们,不然中途出了差错,那就要少收许多粮食了。”>
至于东北那边,倒也不急。>
李秉这个宣府巡抚在旁边的蒙古佬逐渐安稳,沉浸在大明对自己的经济援助中不可自拔后,便觉得对方不再有多大吸引力了。>
他还是喜欢蒙古佬以前嚣张的模样。>
就像一匹烈马,死活不肯让人骑,却在鞭子和缰绳之下不得不屈服于自己身下。>
李老头的心是比较野的。>
于是这几年,因为朱见济早就让他提督辽东军事,李秉便沉迷起了在那边修长城、堡垒等各种建筑。>
其所用的苦力,大多是在征讨草原叛逆部落时俘虏的蒙古人,还有在清田和改土归流事件中,被流放到辽东的罪人。>
本来按照旧有例子,这些人应该被阉割送到宫里伺候皇上,成为东厂需要的人才,但现在已然不同以往了——>
农庄模式推广后,地方上受益于集体化劳作,使得破产农民数量减少。>
而且朝廷在北边还在不断的建设新的城池,要把种花家走到哪儿种到哪儿的风俗传遍大江南北,也需要众多劳动力。>
可是北方城市里,已经普遍开设了大大小小的纺织厂,对于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都很大,所以老板们不得已,会掏出更多的成本来对别人进行雇佣,鼓动农民们脱离土地,走到工厂里面来。>
换句话说,便是“人力”,变得值钱了。>
现在朱见济即便宣布允许人坐轿子,估计老爷们也舍不得把宝贵的人力放到这种事上,巴不得都送去打工。>
改土归流后,西南不少作乱的寨子都被拔除,其土著沦为俘虏,要接受朝廷的安排。>
当时就有不少商人通过太府寺和户部对朱见济提出请求,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购买那些人当做奴隶,为他们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对于这样的诚恳请求,朱见济当然不会拒绝。>
毕竟为了自己的利益,商人们掏钱是很爽快的。>
而且目前的帝室就他们家几个,除了朱见济这个皇帝,其他人都比较安分,不追求太多享受,让皇宫中没必要养太多的宫廷服务员。>
皇帝本人也没有太大需求。>
不过朱见济只给了对方一定额度,规定了最高的购奴上限,并且将奴隶数量算进了他们的家奴之中。>
以大明律法的严格和繁杂,对于官商豢养奴婢的情况,也曾经有过具体规定。>
自太祖起,就限定了奴仆数量的增长和其适用范围,更是强调过多次民间的士绅不能轻易蓄奴。>
虽然这个政令伴随着时间流逝,也崩坏的七七八八,但朱见济这不是在重申“祖宗成法”吗?!>
祖宗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
他的意思,也就代表了祖宗的意志!>
所以在纺织厂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争取劳动力的情况下,朱见济就重申了《蓄奴法》,再次规定了各个等级的权贵家中奴仆的数量。>
如此一来,也算是解放了一下大明的奴仆们——>
因为这些人将身边原有的奴隶都送去打工,身边必然要再留些人伺候才行。>
但奴隶数量有限,他们得用“雇佣”方式才能合法的找到人手,变相的降低了正常人沦为奴仆的可能,没必要穷到卖身后,子子孙孙都是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要做明世祖 最新章节第187章 沂王那边的消息,网址:https://www.v377.net/212_21207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