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伊德利斯东游日记 三(2/3)

作品:《大宋帝国征服史

不为别的,就因为现在正在修建的一条通往北京的道路。

当我们下船的的时候,天津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十余万奴隶在天津到北京近三百里的路程上,用石子和煤渣修筑起一条高有两尺的路基,这是一条用来安放轨道的路基。

有轨马车在衢山顺利运营了四年后,连接北京和天津的轨道也就被提上了台面。冬季桑干河会结冰,在那时大规模通过旧有的官道来运送物资和人员也不合适,所以需要一条运力更为强大,且不会被天气所影响的新路。

据说这条两百多里长的轨道,不是如衢山岛上那样使用硬木,而是改用钢铁来建造。就在天津北方不远处的滦州,有着规模宏大的铁矿和煤矿——煤,是一种中国特有黑色的矿石,可以燃烧、照明和炼钢,在西方我从没有见过有人使用——所以有了煤和铁,在滦州也便有了一座巨型的钢铁工场,一年能生产十多万石的钢铁。据说滦州每日烟火不息,从天而降的雨水,都混着黑色的灰尘。

用钢铁打造的轨道,有了个新的名称,叫做铁路。从工地旁的告示牌上,我看到这条道路的名字——京津铁路。预计能,但我并不知道要怎么处理铁轨生锈的问题。不过,这条铁路一旦建成。从天津港到北京,预计的年货运量轻而易举就能超过千万石。同时速度也比通过水路和旧式官道来运货要快得多。

要知道一辆有十六匹挽马拉动的有轨马车,可以拉起八到十节满载的车厢,其中每节车厢都至少能装进一百多石的货物。要达到千万石的年货运量,也不过每天发出几十辆有轨马车。

除了正在兴建的京津铁路外,还有桑干河上的水运。通过水陆两路,北京城的物资供给的通道比起旧朝的开封来要顺畅许多。供应京城的无数商货和粮食,都是从海上运来,在天津港卸下。作为北京的门户,这里总能看到许多有趣的东西。

就在天津港的客运码头上,我看到一名名人。他长得很普通,身高、体重、相貌都是平平无奇,放到人群中就认不出来。而我能认出他的身份,那是因为看到了他胸口上的金质徽章,同时还有一群人围着他。

金色的齿轮徽章,代表着机械大工的身份。刚满三十岁的年纪,自然是是大宋现有的三名机械大工程师中的最年轻的一位。前两位机械学的大工程师,一个将旧有的纺纱机进行改动,据说他造出的新机器的效率相当于旧时的十六倍,同时他还进行了织布机的改造,效率也大为提高。另一位大工,则是发明了港区用的新型吊车,和作为动力源的新型风车。现在各大港口。都能看到一座座龙门吊,而在西北缺少河流的地方,也能见到巨大的风车磨坊。

而今天抵达天津的第三位机械大工,却是靠着他发明的新型时计来获得了现在的地位。被天子亲自起名为时钟的新型时计,不是现在通用的日晷和漏壶,也不是沙漏,而是通过一系列机械传动来实现计时。我没有看到原物和文章,并不知道计时效果如何,但这时钟一公布于世,就立刻被天子所召见并赐名,可见不会太差。

要知道。在皇帝的主持下,大宋很快就要建立工程院和科学院。工程院的成员,是被尊称为大工的大工程师,以及低一级的工程师,而科学院的成员则是从各个学会中挑选出来的英才,称为大学士和学士。能成为一名大学士和学士,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是个可以让子孙夸耀数百年的荣誉。而大工程师和工程师,也不逊于他们。这样的人物,甚至可以与六部尚书和九卿平起平坐,也难怪有多人谄媚的凑上前去。

……………………

大宋洪武十四年五月十五。

抵达天津后,韩仁胄和我并没有直接去北京。而是拜访了几名身在天津的地理学会的会员,其中有曾经沿着混同江游历,将整个流域的地图绘制出来的李乾。能认识新的朋友总是件令人开心的事,不过我也听到了一个令我沮丧的消息。无论地理学会还是其他各色学会,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只接受汉人,不收纳番人。

李乾提议我去参加考试,争取获得汉籍,这样才能通过地理学会的会员资格。而要获得汉籍,一个是要有人推荐,地理学会的会员在中国都是有名望和地位的士大夫,而韩仁胄更是宰相的亲弟,有他们推荐,当不会有问题。但另一个条件,却是要我通过汉语检定考试,并且是甲等合格。这个难度就有些大了,据说曾有一名进士看过去年的考卷,回来后就跟朋友说,若是当初科举时用的是这些考题,他肯定是要落榜的。

检定考试的难度堪比科举,自这科考试实行五年来,就只有一名高丽人成功取得甲等合格,并获得了汉籍。我这些年读了不少的汉书,甚至于韩仁胄等士大夫用诗句唱和,可我能不能通过考试,依然心中无底。

说起高丽,我今天听说最近就有传言。洪武天子因为高丽王王楷贡事不谨,又不肯来国中朝觐,还有人翻出了过去高丽王私自称帝并定立年号的逆举,很有可能在最近就要发兵攻打高丽。

自洪武五年灭西夏,大宋已经有十年没有大的战争了,虽然对西、北、南各个方向上的战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帝国征服史 最新章节第十章 伊德利斯东游日记 三,网址:https://www.v377.net/149_14991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