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九五 上(2/4)

作品:《大宋帝国征服史



钱时敏也不过是在开玩笑,放下酒壶,跟众人重新见礼,坐下来后又笑道:“东府已齐,尚缺西府二人,不知任叟、子先何时能到。”

范同道:“当年那头陀道人之言,别人也不知能否应验。不过何任叟倒是先行一步。东海王麾下大将陆贾北上,他正任着庐州推官,深得陆贾之心,一封信荐到东海王帐下。如今在刑部任了员外郎。”

所谓头陀道人之言,也是众人当年在府学里遇上的一桩轶事。政和初年,有个头陀道人到府学中,看到秦桧等人所住的宿舍养望斋,便向着里面再三张望不肯离去。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便道:‘异事异事。八座贵人。都这一屋关了。两府直如许多。便没兴不唧溜底也。’【注2】

这话当时没人相信,如今也是同学间的笑谈。但日后,秦桧、范同、段拂、魏良臣皆为宰相,何若何任叟、巫伋巫子先做了枢密。虽然日后立场不一,互为政敌,但当时在屋中的同学几人,的的确确是都当了起居八座的宰执官。

秦桧问道:“端修,路上出了何事,如何耽搁了?”

“离登基大典还有十天,路上碰到了给南郊祭天的封坛运砖石的车子,所以迟了。”

“南郊祭天?”秦桧惊道,他刚刚到江宁,还不知道这消息。赵佶就在这里,登基何须封坛,“东海王不打算不尊上皇?”

“连禅让都不是,何论尊上皇?”

“什么!?”

帝位传承讲究着帝统、法统。帝位从何处承继,登基时就用什么样的礼仪,父子相继,在灵柩前登基,那是最正统不过。而东京城中的赵琦,以尊哲宗废后为太后,继承的是哲宗皇帝的法统,并承认了赵光义一脉帝位的合理性。而道君上皇在赵瑜手中,依情理应该是继续尊赵佶为上皇,或是让赵佶禅让,以表明承继道君传下来的法统。但赵瑜直接祭天,那是打算把太宗一脉丢一边了。

“直接祭天。依的是汉光武旧例。”魏良臣说道,“复国曰光,定乱曰武,现在看来,也相差仿佛。”

“比起靖康皇帝,那是强出许多。君王死社稷,靖康可不如他皇后。”

秦桧奇道:“君王死社稷,这是什么话?”

范同解释道:“这是东海新闻上面说的,三论靖康之耻的一段。”

魏良臣冷笑道:“以靖康为耻。如此一来,靖康年号怕是不会再用了。”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嘛。”钱时敏摇头道:“若是尊行遗诏,皆是次年元旦才会诏令改元,但若是得国经由他途,却是登基后便改。唐高代隋恭,五月中便改元武德。太祖皇帝黄袍加身,正月初五改元。”

“太祖皇帝驾崩,太宗可是赶在十二月初一便改元太平兴国了。”

“所以说太宗皇帝得国不正啊!一个月都等不了!”若是在往日哪有人敢如此揭赵光义的老底,但如今赵瑜以太祖之后身份复国,这陈年的八卦说起来已是毫无顾忌。

“今东海大王得登大宝,是自陈天命,自是要即时改元。就不知朝堂诸公拟定的新元为何。”

年号不仅仅是纪年所用,特意选用吉祥如意的年号往往也是帝王祈求国泰民安的用意所在,更有一些还是未来数年政治方向的风向标,后一点在大宋立国一百六十余年来表现的尤为明显。仁宗初年,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故而年号为天圣——二人圣,明道——日月之道,代表着双圣并立,日月同辉之意。哲宗的绍圣、道君上皇的崇宁,一是继承先帝神宗的未竟事业,一是尊崇熙宁年间的功业,都是神宗的两个儿子启用新党,对旧党开始反击的标志。而如今的靖康,却是祈求安定富足的意思。

“汉光武龙飞之号曰‘建武’,唐高祖龙飞之号曰‘武德’,此二帝皆是扫平战乱,还天下一个太平的雄主。若援引此例,从如今天下时局来看,至少也该有个‘武’字。”

段拂端起一杯酒,对着西面行宫所在的方向,:“不过若从东海王家世渊源来说,当有一个‘正’字,”

………………

“正武?”赵瑜摇着头,“怎么不叫成熙啊?”

江宁府衙之中,如今便是赵瑜的行宫,军报令旨自此出入,如今更是天下的重心所在。

后院的书房中,翰林学士李郁正恭立在赵瑜面前。翰林院已经拟定好了新的年号,交由学士李郁呈上来供赵瑜御览。不过拟定的两个年号,明显不合赵瑜心意。

正武的谐音有些好笑,而另一个,“正统……”赵瑜头摇得更厉害。

说起来,强调自身得位的正统性,李郁做得其实并不算错。但是……赵瑜却不喜欢。太过强调,反而显得心虚了,他一直自持天命在身,却无半点心虚。

“陈先生,”赵瑜对站在一旁的陈正汇道:“你觉得孤需要用这两个字来标榜自己吗?”

陈正汇看了看有些惶然的表弟,虽然翰林院不征求他的意见便自顾自的呈上来,让他心中不快,但现在也不好落井下石,侧过身子一拱手:“得民心者为正统,救民水火为正统,安靖天下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帝国征服史 最新章节第五十四章 九五 上,网址:https://www.v377.net/149_14991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