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舆论 下(2/3)

作品:《大宋帝国征服史

文问道。

“都有!苏昆和卢克忠都是从旅顺、天津刚建立时起,便出掌当地的政务,两座城市也是他们一砖一瓦看着建起的。他们提拔起的人才无数,势力在当地盘根错节,不宜再让他们继续久留。”赵瑜扭头对赵文道:“文兄弟,你觉得呢?”

“这事还是问陈相公比较好!”

赵瑜一愣,转而笑道:“……也对!”

卢、苏二人皆是文官,赵文是武臣首席,自是要避嫌,当然不会多嘴。

“那就说说军队方面的事好了!

笑道,“这次平州变乱,没我们什么事。但毕竟出贵。能以区区八人击败数倍地对手,甚至斩获了一个完颜部谋克,能力有,功绩也有。你不觉得这段时间,对于王贵地宣传还是太少了吗?”

东海军中,也有内部发行的报纸刊物,但赵瑜却没有在近几期的军报上看到对王贵的宣传。天津镇外官道一战,只有豆腐干大小的一篇报道。

“王贵斩首不过十六,夺旗也只一面,完颜部谋克在长生岛上斩了有百十个,算不得什么罢?”

“百战名将固然让人敬仰,但身边的英雄才能让人感到亲近,并依之为榜样。王贵的军功当然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提振军心士气,却不无禆益。”

“但八人对三十人地战斗实在拿不出手啊,怎么宣传?以一对十的战事,东海军经历得太多了,更别说一对四了。”

“谋克是百人队,也是百夫长的意思。而王贵只是个十人队的队正。一个不满员地巡逻队在优秀杰出的队正地指挥下,击败了金国最为精锐的一个完颜部谋克,阵斩敌军主将,怎么宣传不起来?”

“哪有一个谋克?根本就是三十多人的分队罢了!”

“不提敌军人数不就结了!宣传这东西本就是要避重就轻,这样才能引导舆论。谋克首级、大金军旗可是实打实的,有这两样东西作证,谁能想到金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数?”

为了维护自己的诚信守诺地形象,赵瑜一向避免让自己的宣传部门说谎。但语言毕竟是门艺术。赵瑜还记得后世在哪本书里看到地某个国家证人上法庭时做的誓词,‘说事实,只说事实,说全部地事实。’

这三句誓言,前一句是让证人发誓不说谎,而后两句,完全是为了让证人保证不玩弄语言的技巧而设立地。利用以偏概全、引入歧义、避重就轻的手法,欺骗起民众来,比说谎更为有效。

赵文忍住翻白眼的冲动,动笔把赵瑜的意见记下。

赵瑜看着赵文奋笔直书,眉头却微微皱起,他总觉得王贵这个名字在哪里听过,“对了,这王贵是哪里人?”

赵文放下笔,翻了翻他总是随身携带的公文夹,回答道:“河北相州汤阴县人。”

“大宋的?”

“大辽、大金可都没有河北,更没有相州。”

“何时入得军中?”

“宣和三年。”

“宣和三年?”赵瑜心中奇怪,以王贵今次表现出来的指挥水平,不该在军中蹉跎了两年多,除非天津镇戍上下都是瞎子,不然他早该提升上去了。

赵文明白赵瑜的疑问,解释道:“他是孤身来投军的,没有带着家眷……二郎你也是知道的,为防奸细,像王贵这等没带家眷来投军的外人,通常都会在新兵训练时,用高一级的训练科目把他们逼走,不可能获得快速晋升。”

赵瑜点头,这事他当然知道。东海的野战军系统从不招收外人,但天津、辽南的镇戍军,许多时候因为东海军中主力都是南方人,不能适应北方气候,便不得不在来投靠的百姓中征召新兵。

但东海军的军饷通常与大宋三衙禁军不相上下,而远高于厢军或是下位禁军,所以来混饭吃的壮丁也不少。不过这些人通常都不带家眷,只是为了钱和功名而来,故而一般都得不到信任。若不是担心会遗漏难得的人才,赵瑜早就下令把他们统统拒之门外——东海军不是雇佣军!但也因此,对于这些投军之人的考核便份外苛刻,只有能力实在出众,能与野战军军士的水平相媲美的人才才能被留下来。

“王贵当初测试成绩怎么样?”赵瑜再问道。

赵文低头看着记录:“算不上最好,但至少是通过了……不过他同期的一人——也是相州汤阴县的——应是与王贵一起来投军的同乡,分数高得惊人,几乎是满分。”

“满分?!那当真是个人才了。就算是外人,应该也可以重点培养一下。”

“我想应该是没机会了。”赵文摇头,“有些可惜呢。这么高的分数,就算野战军中的军士长们也没几个能得到。想不到竟然当了逃兵!”

“逃兵?!”

“嗯,虽然是用父亲去世、回乡奔丧的借口离队,但已经一年多没消息,应该是不会再回来了。”赵文说道,“不过这个人能力虽高,但他在新兵营里的都头、排正给他的评价却不怎么样,是个刺头,凡事爱指手画脚。所以就照规矩刻意打压了下,不过他很快就找到借口跑掉了。”

“算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帝国征服史 最新章节第二十五章 舆论 下,网址:https://www.v377.net/149_14991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