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故人 下(1/2)

作品:《大宋帝国征服史

“嚯。好大的船!”

虽然大宋的使团已经抵达。但赵瑜依然留在书房里。举着望远镜向港中张望。万料封舟的巨大船身占据了望远镜的整个视野。七根桅杆已经撑到了镜头之外。几艘泊在一边的一两千料的商船。就像跟在母鸭后面的一群小鸭子。

“大而无当罢了!”

赵文只看了两眼便收回了视线。对大宋使团所乘坐的封舟。他并不觉的有什么了不起。速度这么慢的海船。没有任何使用价值。除了浪费木料。便是浪费时间。一艘东海的武装商船只需费点手脚便能把它送进海底。

“那可是道君皇帝特的花了十数万贯打造的封舟。赞上几句也没什么罢?”

“十几万贯还不是给二郎你赚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赵瑜哈哈大笑起来。这艘船。的确是衢山船坊的作品。就在去年五月。赵佶下旨两浙。命当的的船场制造一艘能震慑外藩的巨型海船----就如神宗朝使高丽的那两艘神舟一样----以供大宋使节出海之用。但当年制造神舟的明州船场早已被赵瑜搬了家。被摊派了任务的浙东安抚使便把担子压到了温州船场身上。

只不过。温州船场现在却早没有了打造大型海船的能力---这些年。两浙、福建的几大船场。无论官营私营。好一点的船大工都被东海用各种手段强行挖了去。搜遍大宋沿海的船坊也找不到几个能造两千料级海船的工匠。更别说万料了---无奈之下。温州知州只能把这工作再悄悄转包给了衢山船坊。

按照后世工程转包的惯例。总是一层压榨一层。真正能落到做工之人手上的。只会是一点残羹剩饭;不过这时候不同。衢山船坊仗着自家的优势。反而海削了一笔。一艘大而无当的万料封舟。刨去人工、材料。最后竟让衢山船坊净赚了十万贯之多。所谓政府采购确是货真价实的冤大头。古今皆然。悉同此理!赵瑜只希望这种生意能多做几笔。

“二郎。”等赵瑜笑够了。赵文冲窗口指了指。“让陈相去迎接蔡家的人。会不会有问题?他家跟蔡家的仇可深的很!”

“没关系!”赵瑜又笑了起来。“没有蔡京帮忙。我可就要少了个宰相。同样道理。没有蔡京。陈先生也不会有机会当上东海国相。说起来。我和陈先生都要谢谢蔡太师才是。一点旧日仇怨又算的上什么!”

陈正汇那可不一定这么想。当然。这句话只是赵文的腹诽。并没有说出来。他又看了看窗外。不禁带着恶意的想见识一下蔡攸和陈正汇见面时。两人的表情究竟会如何精彩。若是打起来那就有趣了!

不过事情的发展并没有走向赵文所期待的方向。陈正汇保持着接待上国使者应有的礼节。而蔡攸听到陈正汇在参拜过天家仪仗后自报官职姓名的时候。也是什么反应都没有。

相对于因蔡京而被流放海岛的陈正汇而言。蔡攸是绝不可能记住一个十多年前贬斥的小官。陈的名字或许还会有些印象。但当年陈正汇听到的蔡京谋图动摇东宫的传言。不过是蔡京一党意图把对手一网打尽的圈套。对于那个一下跳进陷阱、将传言上奏朝中的笨蛋的姓名。他哪可能会记的。

蔡攸与陈正汇各自行礼如仪。蔡攸只觉的东海国相礼仪上令人意外的没有一点疏失。挑不出半点毛病。举止谈吐也完全是大家出身的样子。在海上被一群粗汉的臭气熏了一个多月。陈正汇这种士大夫特有的风仪。对蔡攸来说却如同清风一般。唯独一点。让蔡攸觉的不对劲的是。这位陈国相的说话和表情不知为何却是十分冷淡。行过礼后。也不多作寒暄。直接就请使团移步港外。

看起来不是好对付的角色。蔡攸暗暗想着。任何一国朝堂。或多或少都会因为政见和立场的不同。分为两派或是更多的派别。想来东海国也不会例外。东海国相既然对他不假辞色。不出意外。必然是不愿亲附大宋的那一派。而赵瑜把此人派来迎接。不知是不是已经认同了这一派的观点。

本来蔡攸还幻想着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海王。让他为大宋冲锋陷阵。但东海国相的反应却如一盆冷水浇到了他的头上。让他明白今次的任务并不容易。

陈正汇把蔡攸和大宋使团请上了准备好的车驾。自己坐上了最前面的一辆。在前领路。一排排骑手领着车队从基隆城中穿过。在沿途百姓的好奇目光中。缓缓向基隆堡行去。

坐在马车上。蔡攸左右环顾。不过三年时间。基隆城已从无到有。矗立在台湾岛上。民居、官宅鳞次栉比。沿街的商铺也是接连成片。远远眺望在丘陵湖畔绵延起伏的城墙。以及几处高丘上的堡垒。蔡攸不禁心惊。从规模上看。东海国都至少是天下排进前二十的大城。大宋国中。能稳稳超过基隆城的。也只有东南西北四京等寥寥数城。其他各路的大州大府也不外如是。回想起三年前来台湾时的旧景。蔡攸心中不由的有着沧海桑田之叹。

蔡攸再看向最前面的那辆车驾。对于东海国相。蔡攸并没有什么了解。此人的姓名还是刚刚知晓----不像赵瑜。还有赵文、赵武等人。因为历来的战绩。在江湖和朝堂上都有不小的名气。而一直从事行政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帝国征服史 最新章节第四十章 故人 下,网址:https://www.v377.net/149_14991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