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先锋 下(1/3)

作品:《大宋帝国征服史

宣和元年四月初四。己卯。西元1119年5月14日

正午时分。烈日当空。四月的日头。现在正处在正南方向。

站着艉楼上。龙王号的火长小心翼翼的调整量角器上的指针。天顶的太阳经过两面比铜板大不了多少的镜子的反射。与海平面的景象重叠着。一起通过望远镜镜筒。落入他的眼中。

看了看指针所指的角度。放下手上黄铜质的的仪器。火长拿起纸笔经过一番计算。回头向站在身后的赵瑜和朱聪汇报道:“现在的方位是北纬三十四度十二分!已经是海州的界了。”

“哪是海州的界?!”一旁的龙王号船长一边对着海图比划着。一边说道。“出了衢山后。我们就径直向北走。根本就没贴着海岸。现在的方位。离高丽说不定还更近一些!”

“那离长生岛还需几天?”朱聪问道。

“以现在的速度。应该只需六天。毕竟不需要绕着京东半岛走一圈了。”

朱聪点点头。顺手拿起火长放在桌上的那架仪器。把玩了一番。然后在龙王号的船长和火长不快的眼神中。怏怏放了回去。他转头对赵瑜笑道:“这六分仪还真是好东西。有了这玩意儿。在海上也放心多了。”

赵瑜点了点头:“的确要比牵星板强上不少!”东海船只所使用的测量纬度的仪器。从最早的牵星板。到后来的量星仪。再到现在的六分仪。精度不断在进步。牵星板只能精确到半度。而新出品的六分仪却可以把纬度的测量精确到十分之一度。也就是六分。

一个纬度的距离大约是两百里。测量精度只有半度。那平均误差差不多会有一百里。而换用六分仪后。现在的测量误差就只有二三十里。对于常常长达千余里的海程来说。二三十里的距离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以这个时代的制造工艺。赵瑜也不会指望能把精度提高到秒一级的水平。

不过这也多亏了玻璃镜和望远镜的出现。不然想造出六分仪也是水中捞月。望远镜经过三年的发展。虽然镜片还是水晶打磨而成。但生产效率已远高于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光仪工坊以每月出品二十具的速度。装备起东海军的中高级指挥官。

至于玻璃镜。却是玻璃作坊费了五六年时间才弄出的新产品。当然。这镜子并不是通过银镜反应来制造。而是汞融化了锡后。所制成的水银镜。尽管此时的玻璃镜。由于平板玻璃的制造技术还是不过关。最多只能有半个巴掌大。但镶在六分仪上却已经足够了。

有了六分仪。东海的海图绘制工作便更上一层楼。不过对于经度的测算。却还没有眉目。汉代张衡曾说过浑天如鸡子。的如鸡中黄。认为大的为球形的浑天说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界乃是两大主流之一。而在东海。由于航海业发达。多有船只横过赤道的缘故。的圆说更是深入人心。以经纬线划分的球。测量各个城市、岛屿的经纬度。以便制作更精确的的图。一直是义学和职方司的重要课题。由于六分仪的出现。纬度测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测量经度却依然是深深困扰着东海国中所有航海家的难题。

赵瑜对如何测量经度有着粗浅的认识----这也归功于他前世对天文学那一阵跟风式的爱好---在没有精确的航海钟的情况下。要想测定各个的点的经度。就只有靠天上的星星。在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便是通过给木星的四颗卫星制作星表。确定了四颗卫星的运动轨迹和星蚀时间表。才的以精确的测量出各的的经度。

但现在东海的天文学水平连笑话都算不上。就算有了望远镜。也是用在军事上。而赵瑜也没精力顾及到这方面。他很清楚。没有十几年的持续不断的观测。根本就制作不出准确的星表。虽然已经下令义学把观测木星作为研究课题。还命光仪工坊制作适合天文观测的望远镜。但他估计着。等他坐上汴京城中的那个位子。也不可能见到值的一提的成果。

不过就算取的了天下。赵瑜也很怀疑到时他会不会继续推动这项研究。一门科学想要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去研究这门科学。但研究天文学。在中国古代。却是桩犯忌讳的事。无论哪朝哪代。都严禁私下里研究天文以及和天文密不可分的星算占卜。原因很简单。皇帝受命于天。是为天子。天人感应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理论基础。许多叛乱、起义也都是假借天意而行。在唐代。私习天文星算的刑罚是徒二年。而到了宋太宗时。便更进一步。变成悉斩。虽然实际上这个重刑并没有怎么实行。但赵光义也的确曾把民间私习天文的三百人拘入京中。除了经过考试纳入钦天监的十几人。其余的都被刺配远恶军州。

中国皇帝的统治基础名义上来自于天。若是天被研究的越透彻。笼罩在天子身上的神秘面纱就会被剥离的越彻底。赵瑜不知道自己做了皇帝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届时为了维护统治。说不定也会学着赵光义。禁止私人研究天文。

那就真是笑话了!赵瑜不禁摇头苦笑。算了!这个问题。还是等当了皇帝再考虑。

“大王。为何发笑?”朱聪在旁看到赵瑜在一阵恍惚后。突然摇头发笑。忍不住问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帝国征服史 最新章节第八章 先锋 下,网址:https://www.v377.net/149_14991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