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摇滚乐和新专辑(1/3)
作品:《诸天万界之大拯救》燕京。
“要不,我们开始?”
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摆弄好录音卡带,然后将视线投在对面的李杰身上。
“行啊,随时都可以。”
李杰点了点头,坐在他对面的两个人是《当代歌坛》的主编老柯和张国英。
《当代歌坛》是今年1月份刚刚创刊的一款流行音乐杂志,不同于《音像世界》,它更加通俗。
更像是一本化的象征。
但在国内,它是一小部分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用来表达各种思想、意见的工具音乐。
比如,第一批接触摇滚乐的都是大院子弟。
哪怕是70年代,依旧不妨碍他们听摇滚乐,看外国电影,崔建也是其中的一员。
然后是第二批摇滚音乐人,他们大多都是来自艺术家庭。
比如西北鼓王赵牧阳,他父亲是歌剧编剧,鲍家街主唱汪锋,他爹是海政歌舞团长号手。
何永他爹何玉生是‘弦圣’韩德福的弟子,在中央歌舞团弹拨乐器声部当了30年部长。
超载乐队的主唱高琦他爹是中央音乐团指挥。
不倒翁、89乐队成员,现红星生产社国内总监,第一代摇滚音乐人程进,他父亲是音乐学院老师。
冷对动物主唱谢天笑的父亲是京剧演员。
包括李杰、十月婴孩乐队的成员,看着穷,实际上没有一个家境很差的。
再差也跟文艺圈沾点边。
这样的人员组成,自然会出现大量无病呻吟、愤世嫉妒之类滥竽充数的音乐。
毕竟,很多人是带着‘审视’的角度来写歌,同时,这也是国内摇滚乐特别讲究‘摇滚精神’的原因。
对比国外流行几十年的音乐,国内才刚刚起步,很多人连基础的和弦都不写,更多依靠本能、直觉,或者借鉴。
这种情况下只能举起‘精神’的大旗,精神是一种无法具体量化的东西。
同样一个人,既可以评价他不够摇滚,也能评价他非常摇滚。
毫不客气的说,当下的摇滚乐手,超过九成都是不合格。
因此。
这种话题李杰没法往下延伸。
约莫一个小时后,临近采访结束,老柯问起了下一步。
“你未来的计划是什么?《丑奴儿》之后,新专辑有构想了吗?”
“新专辑已经在酝酿了。”
李杰坦言道:“不过,这东西急不得,快一点的话年内发,慢一点,明年、后年也说不定。”
关于新专辑,李杰确实有了想法。
他准备搞一张纯器乐的专辑,加一点点电子乐、民族乐,如果归类的话,可以放到器乐摇滚,或者后摇。
这东西在国内算是很‘先锋’,很前卫,即使放在国际,也是一种比较前卫的音乐类型。
后世,国内有一个叫声无哀乐的乐队,算是玩的比较好的乐队之一。
但。
距离他们成立还有20多年。
很远。
李杰出这样一张专辑还是为了赚钱,新专辑里他只准备保留一点点呓语、哦、啊之类的人声。
如此一来,理解没有门槛。
不论是在国内发行,还是在国外,都能卖。
类似的专辑,只要质量出众,国外也能卖一点,当然,前提是要有名气。
名气怎么来?
从杂志来。
国外的音乐体系发展相对成熟,不论是多小众的音乐,都有一批拥趸,他们也有固定的接受信息的渠道。
在国外卖,那是按照叨乐计费,卖一张能顶国内十张。
所以。
还是得赚钱啊。
那七万多的版税根本不禁花,倒不是日常开支不够,即便家里多了一个孩子,他们一家一个月的开支也就1-2000块钱。
真正贵的是各种乐器的购买。
乐器这玩意吧,一分钱一分货,几百块的东西和几千块的,质感绝对不一样。
几千和几万的,又不一样。
至于几万和几十万、几百万的,差距倒也没那么大,只要不是那种追究极致,且不差钱的人,一两万和十几万的,差别不大。
但一两万,也贵啊。
吉他不是买一把就行,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电吉他,都叫吉他,内里却天差地别。
不同产地、不同材质的吉他,音色也不一样。
类似的乐器,同样一种吉他,不同的产地,人耳可能听不出区别,但录音就不一样了。
设备是客观的。
一点狭小的区别都能被放大。
所以。
那些歌手、音乐人买一大堆吉他,不全是装杯,很多都是有明确的作用。
同理。
不同的电吉他产商生产的东西,也不一样。
音乐形式的进步,说白了是‘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最新章节第13章 摇滚乐和新专辑,网址:https://www.v377.net/135_135800/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