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该充值了(2/3)

作品:《方外:消失的八门

。当然了,假如有所预见,我或许会设法做得更聪明一些、对自己保护得更好一些……”

没等他说完,李青花便接着追问道:“哪怕知道自己会被开除?”

丁齐:“嗯,我当时没有为自己辩解过,因为我很清楚自己违反了纪律、应该受到处分。至于处分得那么重也是有原因的,田老板把事情闹大了,这是我无法控制的。”

李青花又问了个更犀利的问题:“哪怕明知道你去了田琦会死,还是会去?”

“是的。”丁齐回答得很平静,也很干净。

屋的气温似在这一瞬间陡然下降了好几度,至少小程警官的感觉如此。这样又安静了好几秒钟,李青花忽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她饶有兴致地看着丁齐道:“丁老师,你这个人有时候确实挺带人恨的!”

丁齐也笑了,点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小程警官有些目瞪口呆,面前这两人好像是对榫子了,而他则被撇在了一旁插不话,感觉智商好像该充值了,否则完全跟不节奏啊!

李青花话锋一转道“程颖警官是我在警校的师弟,而我和丁老师也算是同学啊!我也听过刘丰教授的课,是公安系统的内部培训,到现在有五、六年了吧,但印象一直非常深刻。”

程颖这个名字,好像有点女性化啊。小程警官突然听见李师姐提到自己,为了刷一下存在感,赶紧接话道:“刘教授讲的是什么课呀,师姐过了这么久还印象深刻?”

李青花:“当然是犯罪心理学了,是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线干警的培训。我们在警校也学过犯罪心理学,但刘教授讲的是实践应用。他着重强调,一线干警的工作,那怕是刑警,绝大部分时间也不仅是在犯罪分子打交道。

在很多场合,刚开始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犯罪分子。警察因为工作的关系,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是看见调查对象时,总是在想对方是不是、像不像犯罪分子?但实际的工作而且也包括在生活,首先是要判断自己是在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

丁齐插话道:“的确应该是导师讲的课。”

李青花接着说道:“刘教授的培训内容,是怎么从一个人行为特征看到心理特征,进而大致推断对方的行为企图、社会背景甚至是成长经历……”

说道这里,她又扭头问小程警官道:“程颖,丁老师和孙达都违反了纪律,而且都被单位开除了。不谈事情,说人,他们两人有什么不一样?”

小程感觉有些突然,下意识地答道:“当然不一样了,刚才丁老师不是已经说了吗?”

他还想继续组织语言,李青花已经接着说道:“我之所以想起来刘教授的课,是因为他当时讲到了这个问题。类似的事件、类似的经历,怎么看出人的区别?我们以什么标准去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小程有些发愣,道德标准社会自古有,但是具体到个人,怎么评价其道德水平?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很难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只能笼统而言。

丁齐在一旁道:“这不是犯罪心理学的内容,而是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李青花:“我记得很清楚,刘教授讲了心理学一个著名的两难故事,叫‘海因兹偷药’。丁老师,您是专业的,给小程讲讲呗。”

丁齐赶紧摆手道:“我看李所长也很专业啊!既然是你听的课,还是你来介绍吧。”

李青花倒没推辞,便介绍了一番。当时是在一次课堂讨论,其实刘丰是讲跑题了。也许真正有学问的人总喜欢“跑题”吧,因为他们会随手引用课件之外的各种知识。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是说海因兹的妻子病危,他却没钱买药,药商又不肯赊账或降价。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这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讲的故事,仅从这个故事本身,并不能判断出海因兹的道德水平,因为在现实,王老四、孙达、丁齐甚至李青花都有可能干出这种事。

这实际是一道测试题,让每个人去回答海因兹应不应该那样做、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通过判断理由、分析其认知结构,柯尔伯格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总共是六个阶段。

首先是“前习俗水平”,是通过后果来判断行为,而非依照内心已有的道德标准。假如自己是海因兹,究竟偷不偷药,要视后果能否接受而定。

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取向,以尽量避免受到惩罚为标准,不认为其有价值观的冲突,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

第二阶段是功利取向,以尽量满足个人需要为标准,首先从个人利益考虑,要看能否逃脱处罚并得到好处。如若能利用舆论同情避免处罚,可以做,假如避免不了,不做。

其次是“习俗水平”,以遵守社会规范、法律制度为标准。偷不偷药,要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其第三阶段是好孩子取向,也是俗话说的“听话”,行为目的是要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不能违反已制定好的社会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方外:消失的八门 最新章节115、该充值了,网址:https://www.v377.net/113_11307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