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这一玩,便成了一个学派(2/4)

作品:《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年过节,他都会张罗一帮人带着粮票上他那吃饭去。

这帮鸿儒最开始的时候,爱聚在张伯驹的家里。

后来因为共同的爱好,又改在王世襄的家里团建了。

但他们的孩子,则更爱往黄永钰的屋里钻。

因为他家那时有狗、猫、猴、刺猬、乌龟、喜鹊、鹦鹉、梅花鹿……

不过,今年属于特殊情况。

“前些天,他刚批家具被释放了,”近邻黄永钰透露道:“这两天正在家归置呢!”

朱家溍心一动:“明代的那批?”

沈丛文点点头:“其它朝代的他也没有啊!”

“走走走,”朱家溍这会也不打听什么干部病房了:“都陪我过去瞧瞧去。”

“上哪?”黄永钰还有别的打算呢:“我还想上医院看看张老干部呢!”

“咱们先去世襄那看一眼,”启功也想去:“然后再一块上医院。”

“对,到时候一块去,”朱家溍表示:“你们是没瞧见那干部病房啊,真是又干净又敞亮。”

启功深表同意:“还有一对沙发呢。”

……

四位老知识分子一块往外走。

黄永钰路过家门时,还不忘进屋戴了顶帽子。

王世襄家的芳嘉园胡同,距离大雅宝胡同没多远。

老几位一路聊着、怼着……没一会就到达了目的地。

戴了对护袖的王世襄,正在屋里忙着码家俱。

看着散落了一院子的紫檀、乌木、黄花梨……

几位老同志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

王世襄一瞧见自己的老伙计们,甭提有多开心了:“你们来的正好,赶紧帮忙搭把手。”

“得,”

这些人里面就属黄永钰年富力强:“大年初二不好好在家待着,上你这来打下手了。”

再瞧另几位:

启·雍正第九世孙·齐白石弟子·故博专员·功,

朱·朱熹第25世孙·父子两代皆是故宫专员·家溍,

这二位鉴定专员,平日在单位没事就干些修修补补的活。

捎带手的,还会蹲下身子搂一把砖缝间的杂草。

所以,常戴着一副藏青色护袖的专员们,很自然就加入了劳动人民的队伍。

只有岁数最大的沈丛文,不慌不忙的找了把黄花梨的圈椅坐了下来:“可真是好东西啊!”

说完,抬头看向了眼前的老几位。

哎呀,除了黄永钰,另外三位可都是有“案底”的人啊!

王世襄、朱家溍和张伯驹一样,没事就喜欢淘些个文物捐给国家。

虽然,大步列跌时期,他们这些成就没被领情:他们的祖辈钱是打哪来的?

但仔细想想,这几位在解放前解放后收了不少好东西的人,为什么还越收越穷?

张伯驹手上的哪件玩意,是米国佬安思远能比的?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他们只捐不卖,和大部分同期的纨绔相比:

他们是,祖荫的福没少享,抗战的钱没少捐,国没少爱,苦没少吃;

而其他纨绔们是:战乱財没少发,祖荫的福没少享,福没少享,福没少享……

所以,当其他没吐出来的纨绔,掐着点回国.

这帮老几位正齐心协力的在王世襄的大杂院里,合力抬家具呢!

“就你这三间小平房也堆不下这么多呀,”黄永钰看着迭在一块堆的紫檀、黄花梨……忍不住皱起了眉。

“旁边就是人家的小厨房,”沈丛文坐得远、看得全:“一个不小心,你这满屋子的好东西,就和肉一块炖喽。”

不提还好,听这对叔侄一提,王世襄更愁了。

这住着10户人家的四合院原本就是他的,现在变成大杂院也就算了。

倒还越盖越杂了。

贴着他的屋墙加盖了五间小厨房,油烟就不说了,还存在火患。

“为这事,我前天就跑了一趟文物管理局。”

站在梯子上的王世襄,将最后一张圆凳举起,搁在了家具堆的最高处。

随后,转头看了眼沈丛文屁股下的圈椅。

确认过眼神的启功、朱家溍,双双走过去把沈丛文给架了起来。

一点不在意的沈丛文,关心道:“文物局的同志怎么说?”

王世襄:“他们也解决不了,只发了两只灭火器给我。”

“啧啧啧,这下你可有事干了。”黄永钰知道王世襄这些家具是怎么来的,还曾经骑着一辆自行车陪他走街串巷过。

那个时候别说老百姓不识货,就连觉醒的文物贩子都没这意识。

要说王世襄,还是在一位归国好友的家里,对一张明代供案一见钟情后,才玩起了明代家具的收藏。

这一玩,便玩成了一个学派。

等到1985年时,玩什么都成家的王世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最新章节第316章 这一玩,便成了一个学派,网址:https://www.v377.net/404_404842/316.html